• 外敷疗法|半身不遂(中风)昏迷 自汗 盗汗

    外敷疗法·半身不遂(中风) 取穴:涌泉穴(双) 操作方法:取穿山甲60克、大川乌头60克、红海蛤60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15克,用葱汁调成半寸大小的药饼,贴涌泉穴(双),以纱布固定。再将双脚浸热水中,待身麻汗出,马上去除药饼。治疗时要避风。每半个月敷1次。外敷疗法·昏迷(中风) 取位:后颈 操作方法:取苎麻根30克、大蒜30克,同捣烂,敷于后颈。约20分钟后可渐苏醒。本方只适应于中风闭症。外敷疗法·自汗 穴位:内关 操作方法:郁李仁30粒,研末,用生梨汁调为糊状,敷两...

  • 刮痧的由来
    禾苗 2025-11-01

    刮痧的由来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宋代王裴《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清代河南新息即今河南息县人夏云集(字英白,号祥宇)著《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它多用于治疗痧症,即夏季外感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毐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亦称“戛[jiá]法”。“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

  • 刮痧疗法的历史演变

    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非药物自然医疗保健方法。它具有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安全、适用广泛、疗效可靠等特点,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刮痧疗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柔软的线索团等,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淤毒、退热解惊、开窍醒神等功效。刮痧是从砭石、推拿、针灸等疗法演变而来,是...

  • 刮痧疗法的《世医得效方》和《痧胀玉衡》论述及发展应用

    较早记载刮痧疗法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世医得效方》卷二“沙证”(当时用“沙”字而未用“痧”字)一节说:沙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未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从这段后来看“沙”是指一种病证,具体他说“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

  • 刮痧疗法简介

    刮痧疗法是指应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属针具、柔软的线索团等,如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清水或食油或专制刮痧油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肤表面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排淤泄毒、活血舒筋、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开窍醒神、扶正祛邪等功效,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唐朝时期人们就已运用苎麻来刮治痧病,这种刮痧法又称“戛[...

  • 痧证概述
    禾苗 2025-11-01

    痧证概述

    痧,是民间对疾病的一种形象叫法,又称痧胀、痧气、青筋和瘴气。一般来说,“痧”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痧疹的形态,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手指触摸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它是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于体表的现象。二是指痧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痧症,以夏秋两季比较常见,多指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之秽浊出现的一些病症。这些病症就是痧,它不是某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综合征,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会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即所谓“百病皆可发痧”。三是指“痧象”,...

  • 痧证病因病机

    古人认为,痧证主要是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相搏而为病,也有疫气、秽浊之气使然。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役,外邪侵及肌肤,就会使腠理固而致密,使外来邪气郁积于体内,阳气不得宣泄而致病。清·王子接撰《古方选注》:“痧者,寒热之湿气,皆可以为患。或四时寒湿,凝滞于脉络;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或鼻闻臭气,而阻逆经气;或内因停积,而壅塞府气,则胃脘气逆,皆能胀满作痛,甚至昏愦欲死。”(一)吸入疠气,秽浊塞肺,毒邪阻络,伤及气机,害于经脉。阳不得升、阴不得降。则头昏...

  • 痧证表现特点

    临床表现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吐泻不能或上吐下泻,脘腹胀闷绞痛,倦怠无力,四肢麻木或挛急,甚则厥冷如冰,更甚则昏厥,唇甲青紫,或身体局部出现青紫痧筋为特征。痧病特点如《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辨证要点痧病主要特点有二:一是痧点,二是多胀即头昏脑胀、胸部闷胀、腹部痛胀、全身...

  • 痧证治概
    禾苗 2025-11-01

    痧证治概

    痧证按征候特征可分为热瘀、寒痧、阴痧、阳痧等,按病因可分为暑痧、瘟瘀、绞肠痧等。治宜以逐秽、祛暑、化浊、开窍、除湿为原则。外治用刮法、刺法(含放痧等)、推拿法(含扯痧、揪痧和挤痧等),选穴:十王、金津、玉液、十宣(鬼城、指间)、曲池、委中等。内服最常用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1. 散痧汤1)清·李菩编著的儿科类中医著作《治痧要略》组成:防风8分,荆芥8分,陈皮8分,金银花8分,蝉蜕5分,红花3分,泽兰6分。主治:痧因于风者。用法用量:水煎,稍冷服。临床加减:1)头面肿,...

  • 热痧
    禾苗 2025-11-01

    热痧

    热痧,痧证属热者,主证发热狂躁。证见突然脘腹闷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口有酸腐臭味,发热头痛,身热不宁,四肢酸楚,或筋脉拘急,舌红苔黄,脉数而濡。《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热痧》:“此系外受热邪,发热狂躁,一周时不治则死。”治用三指拍曲池穴,拍出紫黯块,刺出微血;用香油钱刮两臂臑穴或胸背部。内服绿豆清汁。治疗以清热、除秽、解痧为原则,常用连朴饮加减;若发热较甚,治宜清热解毒、化浊除秽为主,常用甘露消毒丹加减。1.连朴饮组方:制厚朴6g,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g,香豉(...

第 394 页 , 共 4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