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锭灸法施术概要

    1.概念:古代称之为阳燧锭灸法,是一种由硫黄加上其他药物混合制成药锭、放在穴区点点燃施灸的一种方法。2.操作方法:2.1药物组成:硫磺80g,朱砂8g,川乌10g,草乌10g,乳香10g,甲珠10 g,冰片3g,麝香2g。2.2制作:将以上8味药物分别置于乳钵内,碾为极细末,以无声为度。先将硫磺1味盛于铜勺内,火上熔化,然后加入二乌、乳香、甲珠后和匀,再加入朱砂、冰片、麝香充分搅拌后倾于光滑大理石板上,摊开冷却,压成薄片,切成条形,搓成线状,切成打火石长短一截,阴干后用加盖瓷...

  • 温灸法操作概要

    温灸法是利用温灸器里艾绒在燃烧中产生艾火的穿透力和辐射作用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由于艾叶中独特的药物成分,薰灼经络时通过药物渗透增强免疫功能,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针、灸、药各具特色,各有局限。灸法特点在于:弥补针、药之不及。古人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之说,充分说明灸疗的特殊性,及在保健方面的重要性。一、操作方法1、将艾条插入灸盒内固定支架点燃。2、将灸盒盖上并旋转锁定,然后调节出风口,以控制温度的高低。3、将灸盒置入保温袋中,用松紧带固...

  • 火龙灸简介
    禾苗 2025-11-01

    火龙灸简介

    火龙灸,火龙督脉铺灸的简称。主要是在施灸的过程中燃烧的火焰如同火龙一般,且热力持续深广犹龙之有力而得名。常规五次为一疗程,隔2-3天做一次,一般3至5个疗程后会有明显的症状改善。火龙灸是古代宫廷中比较流行的一种疗法,因为疗效显著、舒适安全。火龙灸操作时,在患者背部能看到一条跃动的“火龙”,在施灸时感觉丝丝热气像游龙般沿脊柱两侧向胸腹部、四肢逐渐扩散,全身温暖舒适。经过15-20分钟的操作,施灸结束后,患者自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身轻心怡。一、名称来源(一)施灸时火龙罐沿人体督...

  • 火罐种类
    禾苗 2025-11-01

    火罐种类

    火罐常用的有下面几种:1.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4、5公分种,长短约8~10公分。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燥,容易透进空气。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南方产竹,多用竹罐。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3...

  • 拔罐的发展史

    先秦时期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晋唐时期东晋人葛洪,在其所...

  • 拔罐的经络学说理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和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脏腑等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经"即径,如通达各处的路径;"络"即网,如错综连缀的网丝。经是纵行的干线,络是横出的旁枝,它们互相贯穿在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从而或深或浅地把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等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协调运作完成各项复杂地内在功能。在天人相应学说的背景下,古人将其比为流经中国的十二条大河。经脉的命名和分布在经脉的范围内,计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类。十二经...

  •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共21穴之前8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共21穴之前8穴)1.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3.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 隐白 Yǐn...

  •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后16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后16穴)(30) 气冲 Qìchōng[定位]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解剖]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主治] 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萎,阴肿。[配伍] 配气海治肠鸣腹痛。[刺灸法] 直刺0.5~1寸。[附注] 冲脉所起。(31) 髀关 Bìguān[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

  •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中22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中22穴)(8) 头维 Tóuwéi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解剖]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颖支。 [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1寸。 [附注] (1)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2)《甲乙》禁不可灸。(9) 人迎 Rényí...

  •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前7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前7穴)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盘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剂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

第 398 页 , 共 4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