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踝针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腕踝针操作方法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酸、麻、胀、沉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要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5寸。针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变在四肢末端则针刺方向朝下。针刺沿皮下浅表层进达一定深度后留针20-30min,不做捻转提插。一般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急症可每日一次...

  • 眼针疗法之眼图八区与脏腑的关系及眼图表

    眼针疗法是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就有针刺睛明、攒竹等眼周穴位治疗疾病的记载。人的眼睛也不过几厘米,小小的眼白睛分成八区,容纳13个穴,各区的比例相等,但1、2、4、6、7五个区是肺、大肠、肾、膀胱、肝、胆、心、小肠,脾、胃各占二分之一,平分春色。3、5、8区是上焦、中焦、下焦,自占一个整区。眼针穴不另取穴名,属于某区即名某区名,如“上焦区”、“肝区”等,总名“眼针眶区十三穴”。穴的位置均距眼眶2毫米。整个经区也不过指头大...

  • 眼针取穴原则及眶内眶外的刺法

    眼针取穴原则取穴即所用的穴,又名配穴。一般针灸取穴比较复杂。眼针疗法取穴只有三种方法:1.循经取穴。眼针循经取穴,即确诊病属于哪一经即取哪一经区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几个经区。2.看眼取穴。据观眼识病哪个经区络脉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区穴。3.病位取穴。按上、申、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针所属上、申、下哪个区。例如头痛项强,不能举臂,胸痛等均针上焦区胃痛,胀满,胁痛等针申焦区脐水平以下,小腹,腰臀及下肢,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均针下焦区。眶内眶外的刺法因为眼针疗法是前所未有...

  • 眼针的选针练针

    眼针的选针在眼睛上扎针,非同小可,用针要选什么样的针呢,当然要细要短。经过实验多种针最后比较,以29号直径0.34毫米、长15毫米即0.5寸的不锈钢针最为合适。从此就用这种针作为标准的眼针针具。眼针的练针针刺眼睛,唯一条件就是要便病人的眼睛不受损伤,这必须有一套新的练针方法。一般针灸医生起码要两个条件,第一眼不花,第二手不颤,使用眼针更要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练针方法:用空的圆形或四方形盒子,不要盒盖,糊上一层国产的厚点的白纸(太光滑的不适用),纸上画好眼图,和人的眼睛大小相仿...

  • 眼针各种刺法

    1、点刺法:在选好的穴位上,一手按住眼睑,病人自然闭眼,在穴区轻轻点刺五次到七次,以不出血为度。2、眶内刺法:在眶内紧靠眼眶眼区中心刺入,眶内针刺是无痛的,但要手法熟练,刺入准确。眶内都用直刺,针尖向眼眶方面刺入。进针0.5寸。手法不熟时,切勿轻试。3、沿皮横刺法:应用在眶外,在选好的经区,找准经区界限,向应刺的方向沿皮刺入,可刺入真皮达到皮下组织中,不可再深。眶外穴距眼眶边缘2毫米。每区两穴的不可超越界限。4、双刺法:不论直刺、横刺、刺入一针之后可在针旁用同一方向再刺入一针...

  • 眼针进针法手法起针

    眼针进针法眼针进针要稳、准、快。一手持针,另一手按住眼睑,把眼睑紧压在手指下面,右手拇食二指持针迅速准确刺入。在眶外的穴位均距离眼眶2毫米,眶上四穴在眉毛下际,眶下四穴与眼睑相接,如不把眼睑按在手指下边而且按紧就有皮下出血的可能。眼针手法针灸手法据不完全统计有100多种。眼针的手法不同,快速刺入以后,不用提插、捻转、开合任何手法。刺入以后病人感觉有麻酸胀痛或温热、清凉等感觉直达病所,是得气得现象。如未得气,可以把针提出1/3改换一个方向再刺入。或用手刮针柄,或用双刺法。有的人...

  • 眼针适应症、配穴治疗及注意事项

    眼针的功能:止痛消肿,安神定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配穴1、中风偏瘫:针上焦区。2、急性扭伤:针下焦区。3、落枕:针双上焦区。4、降血压:针双肝区。5、痛经:针双下焦区。6、遗尿或尿频:下焦区,肝区,肾区。7、心律不齐:双心区。8、膈肌痉挛:中焦区。9、胃痉挛:中焦区。10、头痛:上焦区,偏头痛配胆区,后头痛配膀胱区。其他适应症1、目赤痛:肝区。2、近视:肝区配内睛明。3、眼睑下垂:脾区,上焦区。4、针眼:脾区。5、电光性眼炎:上焦区,肝区。6、鼻炎:上焦区,肺区。7、音哑:...

  • 针灸大成针法之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着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杨氏十二手法下针八法表下手八法中爪...

  • 针灸大成之杨氏针法

    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挥。《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论述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较为全面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即纳气法)、苍龙摆尾(即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五脏交经、通关交经、膈角交经、子午捣臼、子午补泻、子午倾针、进火、进水等法。其中有些手法均源出于《金针赋》,其内容已见《金针赋·论针法》一节中,不再重复。补针与泻针要法杨氏将针法补泻...

  • 针灸大成之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杨氏对针法补泻的原理也作了阐述,《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这是从营卫阴阳来分析补泻法的要领。浅层为卫,属阳;深层为营,属阴。呼则气出,为阳;吸则气入,为阴。补法须从营置气。“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下之往来,乃可行之。夫荣卫者阴阳也...

第 333 页 , 共 34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