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经针法之补泻原则与依据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针刺补泻的原则《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

  • 内经针法之《官针》篇论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五刺”是针对五脏有关病变而提出的。“三刺”是指毫针刺入皮肤后,分浅中深等三种不同深度的分层刺法,后世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等综合补泻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故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应运用九种...

  • 内经针法之针刺的得气与补泻

    毫针由于针体细小,对机体的损伤轻微,故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其操作方法也最为细致。古代九针即以毫针为主体。《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标幽赋》:“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亦即此意。毫针为各种针具的代表,其应用特别注重得气和补泻法。分述如下:得气和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

  • 下肢奇穴
    禾苗 2025-11-01

    下肢奇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下肢奇穴(1) 环中 Huánzhōng[定位] 在臀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解剖] 在臀大肌、股方肌中,穴区浅层有臀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干和股后皮神经干经过,并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肌支和臀下动脉分布。[主治] 坐骨神经痛、腰痛、腿痛。[操作] 直刺2~3寸;可灸。(2) 百虫窝 Bǎichōngwō[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解剖] 在股内侧肌中,穴区浅层有股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

  • 上肢奇穴
    禾苗 2025-11-01

    上肢奇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上肢奇穴(1) 肩前 Jiānqián[定位] 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解剖] 在三角肌中,穴区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胸肩峰动脉分布。[主治] 肩臂痛、臂不能举。[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2) 肘尖 Zhóujiān[定位] 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解剖] 穴区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肘关节动脉网分布。[主治] ①瘰疬;②痈疽;③肠痈。[操作] 艾炷灸7~15壮。(3...

  • 背部奇穴
    禾苗 2025-11-01

    背部奇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背部奇穴(1) 定喘 Dìngchuǎn[定位]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解剖] 在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头半棘肌中,穴区浅层有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颈神经后支的肌支、副神经和颈横动脉、颈深动脉分布。[主治]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2) 夹脊 Jiájǐ[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解剖...

  • 胸腹部奇穴
    禾苗 2025-11-01

    胸腹部奇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胸腹部奇穴(1) 子宫 Zǐgōng[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主治] ① 阴挺;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③不孕。[操作] 直刺0.8~1.2寸。(2) 三角灸 Sānjiǎojiǔ[定位] 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该穴。[...

  • 头颈部奇穴
    禾苗 2025-11-01

    头颈部奇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头颈部奇穴(1) 四神聪 Sìshéncōng[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偏瘫,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2) 鱼腰 Yúyāo[定位] 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解剖] 在眼轮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眶上神经、...

  • 十五络脉
    禾苗 2025-11-01

    十五络脉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五络脉1.列缺--手太阴络脉手太阴肺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与手太阴本经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鱼际部。它的病变,实证为手桡侧腕部锐骨和掌中发热,虚证为呵欠频作,小便失禁或频数,可取它的络穴列缺治疗。穴在距腕一寸半处,别行于手阳明大肠经。2.偏历--手阳明络脉手阳明大肠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偏历穴处分出,走向手太阴肺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肩髃穴上行至下颌角处,遍布于齿中;其支脉进入...

  • 奇经八脉·阳跷脉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阳跷脉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上挟口角,入目内眦,与阴跷脉相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2.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3.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晴明(足太阳经)。搜索复制...

第 387 页 , 共 39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