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腧穴的定位
    禾苗 2025-11-01

    腧穴的定位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四)腧穴的定位正确取穴和针灸疗效的关系很大。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有:(一)骨度分寸法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外踝尖至...

  • 腧穴中特定穴的意义和特点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三)特定穴的意义和特点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特定穴的意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

  • 腧穴的作用
    禾苗 2025-11-01

    腧穴的作用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二)腧穴的作用(一)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所有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二)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如“合谷穴”不仅可治上肢病,还可治颈部及头面部疾患,同时还可治疗外感发热病;“足三里”不但治疗下肢病,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功能,...

  •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一)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发展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腧穴,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腧穴的最初阶段。在医疗实践中,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认识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并给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

  • 腧穴总论
    禾苗 2025-11-01

    腧穴总论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

  •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针灸学》第一章 经络总论•(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一)生理功能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

  •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针灸学》第一章 经络总论•(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这些理论是在论述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内脏与体表的特定联系,说明了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对应关系。掌握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经络分布的特殊规律和气血运行的特殊状况的认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一)标本“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

  •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针灸学》第一章 经络总论•(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表10-1)(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

  • 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后16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后16穴)(8) 三阳络 Sānyángluò[定位] 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解剖] 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主治] 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配伍] 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9) 四渎 Sìdú[定位]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

  • 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前7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前7穴)1.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于第四、五掌骨间,沿腕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经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部,交大椎,再向前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络心包,过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至额角,再下行经面颊部至目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喉...

第 352 页 , 共 36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