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阴虚、血瘀、痰湿体质专属调理方案
作者:禾苗
发表于:2025-11-01
一、中医体质是什么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二、中医体质的分类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类型。
今天将介绍其中三种体质的养护调理。
1、素体表现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面色潮红,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体形偏瘦;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易患虚劳、不寐等;感邪易从热化;平素耐冬不耐夏。
阴虚则阳偏盛,故阴虚易生内热,表现出一派虚火内扰的症状,就会出现手足心热,口渴喜冷饮,冬天也一样。面色红,时觉烘热感,自觉身体闷腾热。平时性情急躁,外向好动,都是阴虚内热,甚至生燥的表现。因此,平时我们常说瘦人多火,爱生气爱发火,不全是性格的因素,还与体质相关,阴虚了,水不足了,火就旺了,自然就容易生气上火。
2、施护措施
(1)生活起居:“瘦人多热 ”居室环境应凉爽湿润
(2)调摄情志:避免情绪焦虑,保持心境平和
(3)饮食调理:滋阴与清热并用,银耳、百合、生地等,忌辛辣、香燥、温热性食品,如韭菜、辣椒、羊肉等。
(4)药物调补:滋阴清热或滋养肝肾(六味地黄丸)
(5)保健养生:按摩三阴交、血海。
①【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定位: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功善调血,主治妇科疾患(月经不调、难产、崩漏、赤白 带下、产后恶露不行等),还可治疗皮肤病。
②【血海】(足太阴脾经)
定位: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主治:一切血证,膝肿痛等
简便取穴: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 并拢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指 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虚质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2、施护措施
(1)生活起居: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避风寒,保暖。
(2)调摄情志:培养兴趣爱好,增加自信。
(3)饮食调理:以活血祛瘀的食物为主,配以行气之品:山楂、桃仁、陈皮、玫瑰花、佛手等,经常吃醋,对活血化瘀、行气有比较好的效果。
推荐药膳【黑豆川芎粥】。川芎10克用纱布包裹,和黑豆25克、粳米50克一起水煎煮熟,加适量红糖。分次温服,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4)药物调补:养阴以活血,调气以化瘀。
(5)保健养生:经常锻炼;疏通经络:搓面、揉耳、擦腰;灸肝俞、膈俞、足三里等。
①【膈俞】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②【肝俞】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肝病(黄疸、胁痛、 目赤等)。
③【足三里】
定位:在外膝眼(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当胫骨前肌上。。
主治: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
1、素体表现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痰多,口粘腻,身重不爽,大便不实,舌苔腻,脉滑。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性格温和,善于忍耐;易患消渴、中风等病;对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2、施护措施
(1)生活起居:居室清爽干燥;雨季注意保暖和防潮。
(2)调摄情志:增强自信心,增加户外活动。
(3)饮食调理: 宜健脾利湿、化痰祛湿之物(薏米、茯苓等)。
痰湿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宜清淡,应适当多吃一些能够宣肺、健脾、益肾、化湿的食物。
①宜吃的食物有燕麦、白菜、茼蒿、绿豆芽、海带、小米、大米、薏米;山药、黄豆、蚕豆、豇豆、白扁豆、赤小豆;鸡蛋、鹌鹑蛋;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鲈鱼、鲢鱼、鲫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海蜇;白萝卜、胡萝卜、葫芦、包菜、冬瓜、韭菜、黄豆芽、香椿、芥菜、洋葱、紫菜、荸荠、香菇、辣椒、大蒜、葱、生姜(夏天祛湿最佳)、陈皮、山药、薏苡仁;白果、苹果(秋季首选水果,健脾益胃,生津润肺)、木瓜、荔枝、柠檬、樱桃、槟榔、佛手等(改善痰湿体质、减肥第一要点:一定要吃早饭。)
②应少吃肥肉和甜、黏、腻的东西,比如蛋糕、点心、石榴、大枣、柚子、甲鱼、燕窝、银耳、芝麻、核桃、板栗、醋、石榴、柿子、山楂、枇杷、饴糖、砂糖、蜂蜜、各种高糖饮料等。
③酒类也不宜多饮;应限制食盐的摄入;最忌暴饮暴食(最好吃七八分饱)和进食速度过快;不要吃宵夜。
(4)药物调补:“脾为生痰之源”(香砂六君子丸)
(5)保健养生:坚持有氧运动;灸丰隆、中脘等穴位以改善体质。
①【丰隆】(足阳明胃经)
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距胫骨前缘外2横指。
主治:是治痰要穴,既可治有形之痰,如痰多咳嗽、哮喘,又可治无形之痰,如癫狂痫证、眩晕、中风等。
②【中脘】(任脉)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直上4寸处。
主治:胃肠病,肝胆病,神志病。
总之,人之体质,各有差异,或者说每个人在身体不同时期都有可能是不同的体质。但无论是哪种体质,只要大家坚持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作息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同时还可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措施,以促进大家的体质向着众生向往的平和质转变。
附:几种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
1、雷火灸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幅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治病方式。
适用于治疗中医辨证为“虚寒证”、“寒湿之证”。
上焦虚寒、寒湿之证:如过敏性鼻炎、近视、干眼症、耳聋、耳鸣等。
中焦虚寒、寒湿之证: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
下焦虚寒、寒湿之证:筋骨方面的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炎等;女子之疾,如宫寒不孕、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盆腔炎等
其他:肥胖等
2、督脉灸技术
督脉灸是在人体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施以隔物灸,用于防治疾病的一种灸法。督脉灸又称为“长蛇灸”,属“大灸”之法。督脉灸的原理是根据患者病症的辨证,配伍不同的药物,借助艾绒温热的药力及火的温暖作用,加上经络、穴位的作用,采用穴位经络、艾灸、药物“四位一体”结合的方法,具有“因病而治”“因人而治”的特点。督脉灸施灸面广、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其通过大面积、大剂量渗透的温热方式使经络通畅、经气激发,内达脏腑,外通肢节,从而达到培元固本、调和阴阳、温通气血、祛寒除湿的作用。
适用于治疗中医辨证为“实寒证”、“阳虚证”、“湿证”,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
① 肌肉骨骼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骨病、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骨质疏松、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等;
② 消化系统疾病:便秘、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痛、食欲不振等;
③ 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炎症、宫寒不孕、痛经、胞宫虚寒、月经不调等;
④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⑤ 亚健康状态调整:面色晦暗、疲乏懒散、畏寒肢冷、易着凉感冒、失眠多梦、免疫力低下等;
3、平衡火罐
4、火龙罐综合灸
5、五行能量罐技术
6、耳部刮痧技术
耳部刮痧技术是用特制的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耳部穴位或反应点等部位进行相应手法刮拭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二、中医体质的分类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类型。
今天将介绍其中三种体质的养护调理。
01 阴虚质
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阴虚则热”。1、素体表现
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面色潮红,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体形偏瘦;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易患虚劳、不寐等;感邪易从热化;平素耐冬不耐夏。
阴虚则阳偏盛,故阴虚易生内热,表现出一派虚火内扰的症状,就会出现手足心热,口渴喜冷饮,冬天也一样。面色红,时觉烘热感,自觉身体闷腾热。平时性情急躁,外向好动,都是阴虚内热,甚至生燥的表现。因此,平时我们常说瘦人多火,爱生气爱发火,不全是性格的因素,还与体质相关,阴虚了,水不足了,火就旺了,自然就容易生气上火。
2、施护措施
(1)生活起居:“瘦人多热 ”居室环境应凉爽湿润
(2)调摄情志:避免情绪焦虑,保持心境平和
(3)饮食调理:滋阴与清热并用,银耳、百合、生地等,忌辛辣、香燥、温热性食品,如韭菜、辣椒、羊肉等。
(4)药物调补:滋阴清热或滋养肝肾(六味地黄丸)
(5)保健养生:按摩三阴交、血海。
①【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定位: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功善调血,主治妇科疾患(月经不调、难产、崩漏、赤白 带下、产后恶露不行等),还可治疗皮肤病。
②【血海】(足太阴脾经)
定位: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主治:一切血证,膝肿痛等
简便取穴: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 并拢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指 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02血瘀质
1、素体表现 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虚质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2、施护措施
(1)生活起居: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避风寒,保暖。
(2)调摄情志:培养兴趣爱好,增加自信。
(3)饮食调理:以活血祛瘀的食物为主,配以行气之品:山楂、桃仁、陈皮、玫瑰花、佛手等,经常吃醋,对活血化瘀、行气有比较好的效果。
推荐药膳【黑豆川芎粥】。川芎10克用纱布包裹,和黑豆25克、粳米50克一起水煎煮熟,加适量红糖。分次温服,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4)药物调补:养阴以活血,调气以化瘀。
(5)保健养生:经常锻炼;疏通经络:搓面、揉耳、擦腰;灸肝俞、膈俞、足三里等。
①【膈俞】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②【肝俞】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肝病(黄疸、胁痛、 目赤等)。
③【足三里】
定位:在外膝眼(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当胫骨前肌上。。
主治: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
03 痰湿质
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1、素体表现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痰多,口粘腻,身重不爽,大便不实,舌苔腻,脉滑。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性格温和,善于忍耐;易患消渴、中风等病;对潮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2、施护措施
(1)生活起居:居室清爽干燥;雨季注意保暖和防潮。
(2)调摄情志:增强自信心,增加户外活动。
(3)饮食调理: 宜健脾利湿、化痰祛湿之物(薏米、茯苓等)。
痰湿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宜清淡,应适当多吃一些能够宣肺、健脾、益肾、化湿的食物。
①宜吃的食物有燕麦、白菜、茼蒿、绿豆芽、海带、小米、大米、薏米;山药、黄豆、蚕豆、豇豆、白扁豆、赤小豆;鸡蛋、鹌鹑蛋;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鲈鱼、鲢鱼、鲫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海蜇;白萝卜、胡萝卜、葫芦、包菜、冬瓜、韭菜、黄豆芽、香椿、芥菜、洋葱、紫菜、荸荠、香菇、辣椒、大蒜、葱、生姜(夏天祛湿最佳)、陈皮、山药、薏苡仁;白果、苹果(秋季首选水果,健脾益胃,生津润肺)、木瓜、荔枝、柠檬、樱桃、槟榔、佛手等(改善痰湿体质、减肥第一要点:一定要吃早饭。)
②应少吃肥肉和甜、黏、腻的东西,比如蛋糕、点心、石榴、大枣、柚子、甲鱼、燕窝、银耳、芝麻、核桃、板栗、醋、石榴、柿子、山楂、枇杷、饴糖、砂糖、蜂蜜、各种高糖饮料等。
③酒类也不宜多饮;应限制食盐的摄入;最忌暴饮暴食(最好吃七八分饱)和进食速度过快;不要吃宵夜。
(4)药物调补:“脾为生痰之源”(香砂六君子丸)
(5)保健养生:坚持有氧运动;灸丰隆、中脘等穴位以改善体质。
①【丰隆】(足阳明胃经)
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距胫骨前缘外2横指。
主治:是治痰要穴,既可治有形之痰,如痰多咳嗽、哮喘,又可治无形之痰,如癫狂痫证、眩晕、中风等。
②【中脘】(任脉)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直上4寸处。
主治:胃肠病,肝胆病,神志病。
总之,人之体质,各有差异,或者说每个人在身体不同时期都有可能是不同的体质。但无论是哪种体质,只要大家坚持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作息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同时还可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措施,以促进大家的体质向着众生向往的平和质转变。
附:几种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
1、雷火灸
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幅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治病方式。
适用于治疗中医辨证为“虚寒证”、“寒湿之证”。
上焦虚寒、寒湿之证:如过敏性鼻炎、近视、干眼症、耳聋、耳鸣等。
中焦虚寒、寒湿之证: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
下焦虚寒、寒湿之证:筋骨方面的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炎等;女子之疾,如宫寒不孕、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盆腔炎等
其他:肥胖等
2、督脉灸技术
督脉灸是在人体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施以隔物灸,用于防治疾病的一种灸法。督脉灸又称为“长蛇灸”,属“大灸”之法。督脉灸的原理是根据患者病症的辨证,配伍不同的药物,借助艾绒温热的药力及火的温暖作用,加上经络、穴位的作用,采用穴位经络、艾灸、药物“四位一体”结合的方法,具有“因病而治”“因人而治”的特点。督脉灸施灸面广、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其通过大面积、大剂量渗透的温热方式使经络通畅、经气激发,内达脏腑,外通肢节,从而达到培元固本、调和阴阳、温通气血、祛寒除湿的作用。
适用于治疗中医辨证为“实寒证”、“阳虚证”、“湿证”,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
① 肌肉骨骼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骨病、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骨质疏松、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等;
② 消化系统疾病:便秘、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痛、食欲不振等;
③ 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炎症、宫寒不孕、痛经、胞宫虚寒、月经不调等;
④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⑤ 亚健康状态调整:面色晦暗、疲乏懒散、畏寒肢冷、易着凉感冒、失眠多梦、免疫力低下等;
⑥ 肿瘤相关疾病:癌因性疲乏、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癌性疼痛、胃肠道反应等。
3、平衡火罐
平衡火罐属拔罐技术范畴,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一种自然疗法。它在传统的罐法中增加闪、摇、振提、滑等多种手法,对患者实施熨刮、牵拉、挤压、弹拔等物理刺激,以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行气导滞,祛寒除湿、调节阴阳、达到修复机体的平衡功能作用。适用于慢性疲劳综合症,感冒,颈项、腰背酸痛患者,失眠,湿热体质的健康人,肥胖症及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等患者。
4、火龙罐综合灸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是集推拿、刮痧、艾灸、按摩、烫熨、点穴功能于一体,结合揉、碾、推、按、点、摇、闪、震、熨、烫十种手法兼以艾灸的近红外光辐射的电磁波和光电的化学作用,几乎无痛的一种治疗性和舒适性并存,且无副作用的新疗法,适用于各种风、寒、湿、痹所致的脊柱软伤类疾病、腰背部肌肉损伤,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上背痛、急性腰扭伤、局部肌肉拉伤、关节炎症或肿痛等;胃肠类疾病,如: 便秘、便溏、腹胀、消化不良、脂肪肝、肥胖;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
5、五行能量罐技术
五行能量罐属拔罐技术范畴,采用负离子能量陶土烧制,磁化程度不同所制作出的罐体疗效各异,用罐体五色对应五脏,据中医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现代纳米技术研制出的新型火罐。既保留普通火罐技术的负压效应,也通过罐顶凹槽加热产生远红外线,激发负离子释放,增强血管通透性,加强新陈代谢。五行能量罐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饮食不佳、肥胖、高血压、面瘫、关节疼痛、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痛经、痤疮等疾病。
6、耳部刮痧技术
耳部刮痧技术是用特制的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耳部穴位或反应点等部位进行相应手法刮拭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适用于失眠、便秘、头晕、肩周炎、痛症等。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辨明体质,身体调理更高效,解锁阴虚、血瘀、痰湿体质专属调理方案》 编辑:启疾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