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要养成七个“按时”
中医养生有很多的讲究,这些都是中医多年来的经验的总结,中医要求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在中医养生的时候要与四季轮回相适应,这一点是养生中基本的。中医养生要注重事件的安
排,适时的工作学习,适时的休息锻炼,适时的吃饭睡觉,合理的安排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生理活
动,才能达到中医养生保健的目的。
1、按时休息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觉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因为,当人感到累的
时候,疲乏已到相当程度,这时休息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消除疲劳。过度的疲劳为疾病留下了隐
患。而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注意劳逸结合,不仅会很快消除疲乏感,还能提高工作和学习
的效率,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可以得到调整平衡。
2、按时锻炼
我国近年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质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即青
壮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惊人,这些都与他们不锻炼、吃得过多和喝酒过
多有关。所以,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
习惯,对健康大有裨益。
3、按时喝水
口渴,提示体内缺水已颇严重,这时再补充它为时过晚。据调查研究,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
患便秘、尿路结石者明显减少于不常饮水的人。而且,还对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疾病有预防作
用。因此,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风病人,以及对水相对需要较多
的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4、按时体检
每年的健康查体中,经常发现相当多的严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
糖尿病、癌症等。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
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所以,要定期去医院体检。
5、按时如厕
很多人都是当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这样做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
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而受到损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粪便和尿内的有毒物质被
人体重吸收,导致“自家中毒”。因此,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
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对痔疮病人也有益处。
6、按时睡觉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
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
量,减少失眠。

7、按时吃饭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时就餐,而是不饿不吃饭。这种做法容易损害胃,也会削弱人体的抗病
能力。因为食物在胃内仅停留四至五小时,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时会对胃液进行
“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健康生活,合理养生
小编的温馨小提示:中医养生要注重事件的安排,适时的工作学习,适时的休息锻炼,适时的
吃饭睡觉,合理的安排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中医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知识
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
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环境的节律同步。
中医预防疾病的重点是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治未病。预防的目的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防病延年。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环境的节律同步。《四时调摄笺》说:“人能顺此调摄,神药频餐,
助以导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无竟无营,与时消息,则疾病可远,寿命可延。”说明了养生应四时
的重要性。
起居应四时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传统养生学认
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失
神者死,得神者生”。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就能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所以
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呆滞无神。
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一日之内随着昼
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
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
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
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
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
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
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老奉亲书》也指出:
“夏月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以上充分强调了起居要应四时的
重要性。
饮食应四时
不仅一日中饮食要定时、定量,还要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配饮食。《内经》要求要“饮食有节”
,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等不良生活习惯,便会导致“半百而衰”的结果。四时饮食不节还会导致很多疾
病,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厚味,足生大丁”、“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等论述。《灵枢·
师传》又说,饮食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张仲景也说:“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说明饮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况,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选择调配,才有益于人体
的健康。一日中饮食有一定的要求,《三元参赞延寿书》说:“夜半之食宜戒,审酉前晚食为宜。”一年
中的饮食,根据不同季节调配,张仲景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肝旺补肝,脾气败尤甚。”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
养脾气,夏省苦增辛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此外,
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气
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四时食物的选择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还要根据身体状况,阴阳的偏盛调配食物则更为合理。
情志应四时
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通过四时的调养,才能使精神内守,生气不竭,防止疾病的发生
。情志应四时的思想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
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圣人治身之法说:“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说
明圣人治身,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惔虚无,清静无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四时的节
律变化密切相关,要使情志应四时,必须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摄。春三月是生发季节,天地气生,万物荣茂,
情志要内守,不能动怒,要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精神状态,思想形体要舒坦自然、放松、
活泼、充满生机,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荣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情志要喜悦,切勿急躁发怒,“若
所爱在外”,这样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使志无怒”;秋季三月是天高气爽、宜人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
日照减少,气在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
烦躁等情绪变化。故秋天要求人们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只有“收敛神气”,才
能使“志安宁”;冬三月是蛰藏季节,情志更要安静、内蓄,达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状态,以“使
志若伏若匿”。
练功应四时
气功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一种自我锻练方法,练功的功法,意念和呼吸都必须应昼夜、四时阴阳的变化。
按昼夜的阴阳变化施动,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从
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所以行服气法,宜在六阳时
为之。《服气经·秘要口廖》云“凡服气皆取阳时。”阳时服气颇有道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服气以平旦之时
为相宜,因为此时空气中的氧气较为充足。在按四季的阴阳变化施功。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练功应
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使阴阳无伤,相生相长。具体说,春夏季节宜炼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
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秋冬季节宜炼动功,并行“闭气发热法”或
“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气不致浊沉。
中医养生应顺应四时,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起居,一天三餐饮食,人的情绪,以及锻炼身体的活动都要根
据四时的发展和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安排。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由来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给出来的科学的智慧结晶,它经历了千年的实践,从实践变成理论,又
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如此不断循环中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医养生学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
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当前中
医养生学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说的基础上,利用望闻问切、八纲辨证,辨证人的体质,
以及病因、病机,然后再用中医自然外治疗法例如拔罐、刮痧,或者推拿按摩等手法,在人体经络腧穴上进行操作,
达到调理亚健康体质的目的。健康长寿是世人共望之事。祖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干多年前的《黄
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
医养生理论。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健康长寿是世人共望之事。祖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干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
多的医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概括起来,
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悦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
能中和,能中相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大不终眉寿,或
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
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
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
欲,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
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湿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
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苫,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恩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
学,除"食不可过饱,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
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
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陀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
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
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
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 告诉我们,人在
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 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
人生在世,禀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 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 防病治病,养生延
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 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 术,亦难以长生也,纵
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结语:在现今中医养生越来越受欢迎的今天,我们要结合四季的变换,来合理选择中医的养生方法。也不能随意的参照别人
的养生方法,因为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使用中医养生的同时任然要结合自身的现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