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病证推拿●内科病证●泄泻

作者:禾苗 发表于:2025-11-01
泄泻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一种症状。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黄帝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名称。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泄泻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以夏、秋两季多见。【病因病机】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湿邪困脾、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或病程日久素体虚弱等。病机为脾胃气机不利,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引发泄泻。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水食相夹并走大肠;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宿食内停窒碍肠胃,损伤脾胃,水谷精微不能输布;素体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影响,脾胃气机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伤则运化失常;先天禀赋不足,运化失常,水谷停滞大肠;泄泻日久不愈,损伤肾阳,又可影响脾阳之不足,致脾肾阳虚,则泄泻缠绵不止。泄泻可分湿邪侵袭、伤食、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气乘脾5种证型。【辨证论治】(一)基本治法1.手法 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振法、擦法、拿法。2.操作(1)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推法、摩法,由中脘慢慢向下移动至气海、关元穴,往复数次,再按揉中脘、天枢、气海及足三里,用振法振腹部,时间约5分钟。(2)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脾俞、胃俞、大肠俞、次髎约5分钟,然后按揉上述诸穴,以酸胀为度,横擦大肠俞、八髎,以透热为度。(3)患者坐位,拿肩井及曲池、合谷等穴,结束治疗。(二)随证加减急性泄泻1.湿邪侵袭 发病急骤,大便稀薄或夹黏液,每日数次或十余次,腹痛肠鸣,肢体酸痛。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滑数。(1)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阴陵泉、丰隆、三阴交、风池、水道、归来。(4)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在基本治法基础上,按揉阴陵泉、丰隆、三阴交、水道、归来穴,时间约5分钟。②患者坐位,在基本治法基础上,点按风池穴,以酸胀为度。2.伤食 有暴饮暴食或不洁的饮食史。发病突然,脘腹胀痛,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则痛减,嗳腐吞酸。舌苔垢腻,脉滑数。(1)治法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内关、上巨虚、冲阳、大巨、外陵。(4)操作 患者仰卧位,在基本治法基础上,按揉内关、上巨虚、冲阳、大巨、外陵穴,以酸胀为度。慢性泄泻1.脾胃虚弱 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反复发作,稍食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弱。(1)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上巨虚、三阴交、太溪、建里。(4)操作 患者仰卧位,在基本治法基础上,按揉上巨虚、三阴交、太溪、建里穴,以酸胀为度。2.肾阳虚衰 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以黎明前泻为特点,并有腹部畏寒,腰酸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1)治法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命门、肾俞、太溪、涌泉、百会。(4)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在基本治法基础上,按揉太溪、涌泉穴,以酸胀为度。②患者俯卧位,在基本治法基础上,按揉命门、肾俞穴,以酸胀为度。③患者坐位,在基本治法基础上,点按百会穴,以酸胀为度。3.肝气乘脾 泄泻,每因精神因素、情绪波动而诱发。平时可有腹痛肠鸣,胸胁痞闷,嗳气食少。苔薄,脉弦细。(1)治法 疏肝理气,扶脾止泻。(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期门、肝俞、太冲、行间。(4)操作 ①患者仰卧位,在基本治法基础上,按揉太冲、行间穴,以酸胀为度。②患者俯卧位,在基本治法基础上,按揉期门、肝俞穴,以酸胀为度。【注意事项】1.嘱患者起居有常,调畅情志,预防风寒。2.嘱患者饮食有节,清淡饮食,忌食生冷。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疗效评定】1.治愈 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2.好转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3.未愈 症状未见改善。 (推拿治疗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