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病证推拿●内科病证●哮喘
作者:禾苗
发表于:2025-11-01
哮喘哮喘是以发作性的呼吸困难,伴有喉间痰鸣,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作,寒冷季节及气候剧变时更为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小儿及老年人多见。现代医学之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疾病可参照本节辨证治疗。【病因病机】《黄帝内经》中关于本病有较多的论述。《灵枢·本脏》说:“肺高者上气,肩息咳。”《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指出喘证以呼吸急促、鼻扇、抬肩为临床主要特征。同时,《黄帝内经》认为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肾两脏,亦涉及他脏。本病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类。凡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过敏体质受到烟尘、花粉、动物皮毛等各种致敏因素刺激,使肺失宣降,气道受阻而成哮喘。《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内伤主要因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阻碍肺气,发为哮喘,正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所说:“唯夫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或喘咳日久耗伤正气,而成肺肾气虚、肺脾两虚之证。《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哮喘无外虚、实两端。实者,多为外邪侵袭,或痰浊阻肺;虚者,多为精气不足,肺失宣降,肾失摄纳所致。实喘病位在肺,虚喘病位在肺、肾。本病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痰浊阻肺、肺虚、肾虚5种证型。【辨证论治】(一)基本治法1.手法 拿法、抹法、一指禅推法、扫散法、擦法、按法、揉法。2.操作(1)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用拇指分别推左、右桥弓,由上而下20次;五指拿头顶,三指拿颈项,重复5遍;于头部两侧足少阳经分布区域施扫散法,由前向后,反复操作10遍。(2)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用一指禅推法从天突推向膻中,从膻中向两旁胁肋部分推20遍;按揉中府,再从锁骨下缘至季胁横擦前胸,以透热为度。(3)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先按揉定喘、风门、肺俞、膏肓、膈俞、脾俞、肾俞,时间约5分钟;再直擦脊柱,由大椎至腰骶,横擦肺俞、膈俞、脾俞、肾俞,以透热为度。(4)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先掌擦两胁,以透热为度;再拿上肢,重点在极泉、曲池、合谷、内关、外关;然后理手指,搓、抖上肢;最后直擦双上肢内外侧,以透热为度。(二)随证加减1.风寒袭肺 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痰白质稀薄,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1)治法 祛风散寒,宣肺平喘。(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同基本治法。(4)操作 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拿风池、拿肩井,时间约5分钟;直擦膀胱经,以透热为度。2.风热犯肺 喘促气粗,甚则鼻翼扇动,痰黄黏稠,不易咳出,身热面赤,甚则汗出,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胸闷烦躁。舌红苔黄,脉浮数。(1)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平喘。(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同基本治法。(4)操作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按揉大椎、风门,拿曲池、合谷,时间约5分钟;直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3.痰浊阻肺 喘咳痰多,痰多白滑,甚则喉中痰鸣,或兼有恶心,或呕吐痰涎,恶心纳呆,口淡乏味。舌苔白腻,脉滑。(1)治法 健脾补肺,化痰平喘。(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上脘、中脘、气海、足三里、丰隆。(4)操作 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按揉上脘、中脘、气海,时间约5分钟。也可配合擦法,擦上脘、中脘,以透热为度;按揉足三里、丰隆,时间约2分钟。4.肺虚 喘息气短,咳声低弱,语声低微,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弱。(1)治法 补肺益气,宣肺平喘。(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同基本治法。(4)操作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重点按揉肺俞、膈俞、脾俞,时间约5分钟;擦肺俞、膈俞、脾俞,以透热为度。5.肾虚 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形体瘦弱,形神疲惫,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1)治法 补肾纳气,止咳平喘。(2)手法 同基本治法。(3)取穴与部位 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命门、太溪。(4)操作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身侧,重点按揉肾俞、命门、太溪等穴,时间约5分钟;横擦命门、腰骶,以透热为度。【注意事项】1.长期坚持推拿治疗,可减少其发作。2.注意防寒保暖,慎起居,节饮食,忌烟酒、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3.平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疗效评定】1.治愈 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 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项目有改善。 3.未愈 主症未改善,或恶化。 (推拿治疗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